心中有阳光 脚下有力量
心理咨询热线 18923722268
0755-82985430
打通心理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透视深圳福田莲花街道基层治理的典范意义

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千载难逢之新契机!

在这前所未有的大格局重塑之际,诸多不确定性、挑战、矛盾、迷茫等等互相交织在一起,甚至引发局部的剧烈冲突或伤亡,国内外莫不如此。

在这样一个进程中,必须不断总结、回溯与眺望。

积极探索与引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繁荣的路径,尤其是从基层治理的突破性创新到社区关系的幸福和睦,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到社区家庭个人的安居乐业,都有可能成为开启新时代大门的关键钥匙,促使各方在变局中谋求和谐稳定、共创辉煌未来!

为此我们把深圳福田莲花街道的“幸福莲花,心连万家”社区实践作为样板,围绕“1+5+12+N”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图梳理与还原其典范意义。这是一组大数据:个案咨询服务453人次,其中走访面谈6起,实施心理危机干预10起。其中接听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居民来电283起,提供电话心理支持107人次。

大数据的背后引发进一步思考——如何下沉到“毛细血管”,如何培养专业人员、形成梯队力量,结合科技、互联网手段,为辖区居民提供细致、深入的特色心理服务,如何在事发前做到“全覆盖、细筛查、早预防、强监测”,或许“幸福莲花,心连万家”能给您全新的启示!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作

2018年11月19日,国家十部委联合发布《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通知》,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心理援助服务平台,通过热线、网络、App、公众号等平台提供心理援助的公益服务,由上至下的整体布局就此展开。

2019年10月,深圳市卫健委、政法委联合出台《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深圳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9-2021)的通知》,围绕社区试点工作重点发力。

莲花街道地处深圳市中心区,是深圳市政府所在地,是深圳的政治、文化和商务活动中心。辖区面积约9.6平方公里,下辖12个社区,总人口近30万。在莲花街道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一方面能够起到先锋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积累经验教训,为更大范围内的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1、“首善之区,幸福福田

确定愿景与口号;

2、“莲花路径

根据相关部署,都市阳光探索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莲花路径”;

3、“莲花目标":立体化、本土化、多元化

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思想指导下,设计了“创新引领、破解难题、夯实基础、注重长效,努力构建立体化、本土化、多元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工作目标;

4、“莲花体系”:“1+5+12+N”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为满足辖区居民群众的心理服务需求,结合疫情防控严峻的实际情况,莲花街道将心理服务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一环,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集合街道各部门力量,整合辖区专业心理服务资源,多措并举,打造“1+5+12+N”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推动塑造“心莲万家”社会心理服务品牌,通过完善机制建设、壮大服务队伍、健全阵地网络、提供专业服务,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心理服务,打通心理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

“1+5+12+N”心理服务网络,实现街道—社区—小区全覆盖

(一)目标确定:下沉到一线,组织是关键!

由莲花街道党工委牵头,集合综治、司法、计生、妇联、团工委、工会等多部门精干力量成立莲花街道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委员会,把此项工作作为综治及平安建设工作的重大工程,大力整合现有人力、物力资源,统筹协调街道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

1、机制建设——三体六建(宣传-疏导-干预三位一体,完善“联席会议、咨询室建设、入户走访、危机干预、信息互通、转诊转接”六项工作

建立健全“宣传—疏导—干预”三位一体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逐步完善联席会议、咨询室建设、入户走访、危机干预、信息互通、转诊转介等6项工作制度,推动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在莲花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挂牌办公,实现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化解中心统筹协调、同步规范、一体运行。

2、队伍建设——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整合社区干部、专职网格员、机构社工等组建心理服务志愿者团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其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危机干预等能力。

 

(二)确立中心,连通万家,构建服务网络(即“1+5+12+N”)

1、全覆盖

在都市阳光协助下,莲花街道通过以1个街道级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核心,成立“心法”、“心语”、“心晖”、“心访”、“心理热线”5个心理健康工作室,12个社区心理服务室和N个心理健康服务点和含学校、社康、企业等在内的N个社会力量,初步构建“一站五室十二点+N”(即“1+5+12+N”)的心理服务网络,实现街道—社区—小区全覆盖。

2、细筛查

街道级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搭台”。在委员会的领导下,统筹辖区心理服务资源,都市阳光对城中村青少年群体、老年人群体、妇女群体、残疾人群体、一线工作人员等5大重点人群持续开展下去心理现状和心理需求专项调查与筛查评估,为后续精准性心理服务提供依据。

3、早预防

五个工作室开展多元化精细服务,高度关注社区矫正人员,社区戒毒人员,精神障碍患者及监护人等人群的心理健康,帮助特殊人群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极端案(事)件的发生。

4、强监测

十二个社区心理服务室作为社区心理服务的第一线,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广泛宣传心理健康内容,疏导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同时每个社区组建由社区专干、社区民警、网格员、社区医护人员、人民调解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的监测预警队伍,利用与社区居民接触频繁的优势,发挥哨点作用,监测预警心理行为问题和高危人群。

 

(三)做实做细,精准服务,塑造莲花特色心理品牌

在委员会的统筹指导下,秉承莲花街道“多元参与、分类指导、重点管控”的工作原则,都市阳光结合辖区实际,开展了以下特色心理服务:

1. 科普宣传

面向一般人群科普宣传,都市阳光组织安排线上线下的宣传、讲座、团辅,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核心知识,引导居民正确认识心理疾病。线上依托幸福莲线平台建立微信群、建立“心莲万家”公众号、“心理咨询线上预约二维码”等进行宣传普及;线下开展“全民健心”心理宣传普及系列服务,打通心理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

2. 个案咨询

截止到2022年12月20日,2022全年共提供个案咨询服务453人次,其  中走访面谈6起,实施心理危机干预10起。其中接听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居民来电283起,提供电话心理支持107人次。

3. 重点关怀

   面向重点人群心理关怀,以辖区企业、学校、社区为试点,面向一线岗位干部职工、居深港人、城中村儿童青少年、老年人、邪教人员、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实施分类心理服务。疫情期间,都市阳光面向在抗议一线的工作人员和医疗工作者,开展了以“抗疫同行,你我同心”为主题的减压团辅活动,其中含“不把负面情绪带回家”“关爱心灵,寻找内心的力量”“平凡中的不平凡”等系列减压团辅,并面向处于危机状态的工作人员实施危机干预。

4.危机干预

面向高危人群心理干预,当个体或群体处于危机状态时,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启动预警干预机制,通知派出所做好防范措施,网格员加大巡查力度,咨询师做好跟踪回访,防范社会事件升级。2021年5月,莲花街道收社区传来消息称,居住在隔离酒店的A自称本人患有抑郁症,情绪极度烦躁闹了一夜,声称要做出极端行为。街道和社区第一时间向区里上报,并启动危机干预程序。危机干预程序启动一小时后,心理咨询师、社区三人小组工作人员、辖区派出所民警、社区警务室工作人员召开短时碰头会进一步补充了解信息,讨论危机干预方案。随后街道心理咨询师、社区三人小组、派出所民警一同上门疏导,征得A的同意,A打开房门,咨询师站在门口按防疫要求做好防护后和A通过现场倾听、同理,共情安抚A的情绪,宣讲政策流程,并告知已安排预约明天做核酸检测。A现场情绪平稳,对政策表示理解,对在整个过程中所有帮到他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并表示愿意配合工作人员做好核酸检测。

5.专项援助

  面向特殊人群的心理安全和支持,街道及时为矫正人员、邪教人员、康复人员等特殊人群提供专业心理疏导服务,制定专项心理援助计划。例如:B自1998年开始信仰某邪教,信仰原因:祛病健身;痴迷程度:中度痴迷。虽然经过了劳教和法制学习,但仍有思想反复,并抗拒社区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转化工作。2020年疫情爆发,街道为其办理了灵活就业补助,缓解生活状况,自此态度有所缓和,但还是不希望工作人员找她。2021年,针对以上情况提供专业心理疏导服务,制定了专项心理援助计划。经过后续1年左右的专业心理服务,案主已基本恢复正常生活,思想无反复,并能参加市反邪活动。

6.定向约谈

面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施管理和治疗,社区五位一体心理关爱小组共同联动,各司其职,为严重精患及其家属进行约谈提供心理服务。案主C于2021年某月在公共场所发布宣传单被送往康宁医院,疾病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目前为伴随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驻点咨询师和社区五位一体小组成员第一时间对案件情况开展讨论,并约谈C及其女儿;和精防社工一起和C及其女儿面谈,宣讲政策,稳定情绪。通过后续走访,C情绪平稳,对政策表示理解,口头答应暂时放下过去的事情,积极配合治疗。

全民健心,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城区

(一)科技与温度结合,“将心理咨询生活化、游戏化、去病耻感化”(三化)

在现有心理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对原有的心理咨询室进行二次升级,打造科技与温度相结合的模式,引入先进的设备和理念(“将心理咨询生活化、游戏化、去病耻感化”),以科技为载体,方便辖区居民随时随地享受心理服务,增加心理服务的温度。

心理服务中心设置自助体验区、接待区、体验区、心理咨询区和活动区五大功能区域。其中自助体验区设有互动运动智能宣泄系统和心理自助设备,方便辖区居民进行心理自评;接待区设有接待机器人;体验区设置了快乐小窝、音乐放松按摩椅和HRV身心反馈,适用于辖区儿童与承认群体减压放松。

(二)防治与发展相结合,注入“莲花山精神”(精神引领)

从群众心理现状出发,实事求是,分类施策开展预防、咨询与心理普及与赋能三大服务,助力辖区群众提高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引导辖区干部群众敢为天下先,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2021年莲花街道心理服务体系搭建及服务是从“0”开始。2021年前,因为没有社会心理体系搭建,所以不能及时、有效地对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及性格偏执人员进行识别、干预与监测,导致社会基层治理矛盾较为突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较为被动。

自2021年,都市阳光在街道综治办牵头下搭建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后,莲花街道接受个案咨询900余人,个案咨询服务人员中,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81岁,个体咨询最高频次达到22 次。同时有居民以短信、微信、送锦旗等方式表达感谢。个案咨询量逐月上升,居民对心理服务也经历了从陌生、认识、熟悉,积极参加活动体验,再到愿意通过个案咨询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

当然,福田莲花街道心理服务体系依然在探索与完善之中,梳理与还原在于透视本质、指导实践、指引未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莲花街道的探索与实践没有终点。

从纷繁中厘清方向,从过往中审视未来,或许莲花街道的探索只是一个开端、一个起点,更多丰硕的成果我们将为你揭晓!

更多优秀导师
  • 梁宇颂(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

  • 陈韵莲(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李贞(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李虹(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