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阳光 脚下有力量
心理咨询热线 18923722268
0755-82985430
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

来源:网络 

    进入新世纪来,以Seligman 和Csikszentmihalyi (2000)《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积极心理学突露锋芒,以锐不可当之势迅猛发展,矛头直指在过去近1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给似乎有些沉闷的心理科学带来新的冲动和活力。
    Seligman 和Csikszentmihalyi宣称:
    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中,心理家的主要注意力集中消极心理学研究,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成为主导性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到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模式的转换,必须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科学的行动,诠释与实践心理学

    一、当代心理学:积极转向
    积极心理学矛头直指消极心理学,向统治了近1个世纪的消极心理学模式提出质疑与挑战,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以及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但它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与娱乐,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的生活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复杂的行为,它的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显然,积极心理学就是要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并力图促进个人、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一针见血地指出消极心理学模式的种种弊端和困境,首先,消极心理学模式限制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导致消极心理学模式的霸权。在过去的近1个世纪中,消极心理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成为“消极(病理或变态)心理学”的代名词。
    据有关的OVID搜索发现,错误(error)和偏差(bias)远多于优点(strength)与价值(virtue),晚近的Myers和Diener(1995)文献回顾发现:心理学文献过分集中在个人生活的消极层面,心理科学中关于消极心理研究的论文远远超过研究积极心理状态的论文,这个比率高达17比 1;其次,消极心理学模式把心理学家注意力引向人类心理的消极层面,导致心理学的畸形发展。消极心理学家的研究焦点和兴趣过分地集中在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这种过分局限的消极心理学取向的模式,忽视与漠视个人的积极品质、自我实现以及社会的发展。
    马斯洛很早就指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过去,大多数研究者受到的是消极心理学的训练和熏陶,导致对消极心理模式情有独钟,很少研究者研究人格成长,幸福感以及增进幸福感;最后,消极心理学模式泛滥扩张,导致了现代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巨大空档”以及“心理科学的贫困” 。
    Kennon M.Sheldon和Laura King在其《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论文中指出:“非常遗憾,心理学家对如何促进人类的繁荣与发展知之甚少,一方面是对此关注不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戴着有色眼镜妨碍了对这个问题的价值的认识,实际上,关注人性积极层面更有助于深刻理解人性。”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消极心理学取向的研究模式不可能真实、全面地理解与解释人的本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也意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疾病更有价值。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这些内容必须纳入到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视野。
    正是出于对消极心理学模式种种弊端的不满和反抗,作为回应,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有关的论著、个案研究以及实验研究都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研究主题涉及: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快乐(Happiness)、幸福(sense of well-being)、满意(satisfaction)、士气(morale)、正性情感(positive affect)、负性情感(negative affect)、情绪平衡(affect balance)、兴高采烈(elation)、幸福觉察(perceived well-being)、主观福利(subjective welfare)、主观不幸福(subjective/psychological ill-being)、可感性生活质量(perceived life quality)等等。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积极心理学不断增长的意识,无论什么理由,这个领域开始出现萌芽。特别是1960年的人本主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冲击,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念基础。最近,心理学家通过Psychinfo进行搜索发现:幸福感与心理疾病,在过去的5年里。各有28,612个12,009引用,当包括健康,快乐,生活质量和其他有关主题词进行更广泛的搜索,数量就更多。在积极性心理学模式与消极心理学模式的对抗与较量中,天平逐渐向积极心理学倾斜,此消彼长,积极心理学的萌芽不断壮大,逐渐成长。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性中的优点是对抗心理疾病重要的调节与缓冲器,开发与培养人性的优点,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等等,已成为当代心理学知识新的增长点与兴奋点,在这种思想与观念影响下,积极心理学思潮终于汇集成汹涌喷湃的时代潮流,在千禧年新世纪伊始,终于爆发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 和Csikszentmihalyi (2000)联名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既是对前期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总结,同时又吹响了积极心理学进军的号角,“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思想、一个概念、一种理念、一种技术、一种行动,引起了巨大反响。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积极心理学终于凌空出世,高举旗帜,统一了早期分散在心理学各领域中有关的积极心理研究力量,并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总结前期研究成果,并促进该领域研究向更深入、更广阔的方向发展。从此,揭开心理学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转折的历史序幕,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积极心理学时代”的来临。
    二、积极心理学:基本框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极心理学虽然直到今天才异军突起,众望所归,成为当代心理学新的富有活力的研究方向,但其萌芽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众多心理学家在这个领域默默耕耘,进行着艰苦的开拓性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终于水到渠成,崭露头角,构成现代积极心理学体系中的基础和框架。
    积极心理学体系首当其冲的时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其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肯定性的评估,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状态。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生活满意,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低水平的负性情感。主观幸福感研究关注人们积极心理状态-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差异,其研究涉及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影响因素、心理机制,评估以及如何增进人们的幸福感水平等。Kammann(1984)等指出:“幸福感是人类经验中的一个强劲的首要的维度,幸福感研究生机勃勃。”
    在1967年,Wanner Wilson写第一篇幸福感研究领域的评论《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时,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仅有20余篇,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主观幸福感的文献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已经硕果累累。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研究温度骤升,在理论、方法和相关研究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成为现代心理学引人注目的重要分支,发展极为迅猛。实际上,主观幸福感研究领域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积极心理学的种子,与健康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观幸福感的代表人物Diener认为:心理健康的三个重要标志1、主观性。心理健康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作为影响主观体验的潜在因素,2、积极方面。心理健康并非仅仅只是消极因素较少,同时也是积极因素较多;3、多维性。心理健康应包括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根据他的观点,后来的研究者把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重要方面。
    传统的心理健康研究与评定实际上是一种消极取向模式的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态,而不是研究健康状态。而主观幸福感则是从相反的方向,也即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早期被认为是对传统心理学目的的补充和附属,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心理健康研究新的方向与主流。目前,研究者越来越多地使用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状况的正面指标, Cnaan , Blankertz , Messinger 和 Gardner认为:促进幸福感应该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 心理疾病患者康复的基本目标之一应该是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增长。 Anthony , Cohen,和Farkas也尖锐地指出:把心理健康的操作性定义和测量局限在没有精神疾病,这是不公平的。精神症状的消失和康复的结果是产生幸福感,仅仅使用精神症状测量的作为心理健康指标是不科学的。这些认识促进了主观幸福感在心理健康评估中的应用,并且已经从个别的评估演化为普遍趋势,这种趋势在最近二十年期间持续不断地增长着。实际上,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反映了从ill-being取向到well-being取向模式的转换,也即从消极心理模式向积极心理模式的深刻变革。这点,对我国幸福感方兴未艾的心理健康运动来说,显然极有启迪意义。
    另外一个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是Ryan和Deci的自我决定理论。Ryan和Deci(2000)讨论了积极心理学的其他中心问题,其定义一方面包括自我实现,另一方面试图指明自我实现的意义以及如何实现。自我决定理论涉及人的三个基本需要,能力需要(Competence),关系需要(Belonginess),自主需要(autonomy),这些需要满足导致人们幸福感和社会发展,支持自主、能力与关系的社会能够促进个人发展。 他们认为:3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能力和关系)的满足会促进人的发展,因此被视为人本质的生活目标。在他们看来,基本需要不仅仅是心理发展的最低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环境必须提高给人们以促进其茁壮成长和心理学发展的基本养料,阻碍这些需要满足不管在什么社会与文化背景都会导致消极的心理后果。
    Ryan等(1996)指出: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那就是重视个人成长、自主、良好的友谊和社会服务,不断努力追求内源性目标,所谓“好的生活”就是个体为其个人成长、独立、与他人深厚的友谊和社会服务的努力过程。而另一位心理学家Ruff根据人类发展模式提出多维模型,包括:1、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积极的自我评价及对个人过去生活的接受;2、人格成长(personal growth)。不断成长和成为自己的感觉,3、生活目的(purpose in life)。相信自己的生活目的和意义;4、良好关系(positive relation with other)。与他人关系的质量;5、情境把握 (environment master)。能够有效处理个人生活与情境的能力;6、独立自主(autonomy)。自我决定的感觉。这些研究取向的共同点,就是强调人格成长、自我决定,友好关系,社会贡献对个人与社会的意义,而良好的社会也有责任和义务促进个人的发展,从而把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导向一个开阔与深刻的境界。
    积极心理学的其他研究思路有Lyubormirky(2001)等开辟的认知方向研究。她从积极的认知角度发展了积极心理学体系。她认为,人不是被动地体验事件和环境,相反,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认知过程”,是个体的分析和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过程,多样化的认知操作与动机过程对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认知理论包括选择模型、保护水平,目标理论、社会比较和应对方式理论,这些均涉及主观的认知心理过程。这些过程通过控制人-环境反应方式调节着环境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和提前反应。
认知研究发现,人们对常规和非常规的事件两者的反应与不同的幸福感水平有关,例如, 幸福者1、具有更乐观的策略和性格,2、倾向于用积极的方式建构生活情境;3、预期未来适宜的生活环境;4、感觉能够控制自己的收入;5、对自己的能力与技能拥有自信,另外,并能够化消极为积极,并思考自我以及与自我有关的问题。Folkman( 1997),Ryff等 (1998),Taylor和Aspinwall (1996)则描述了人们应付问题的认知与动机过程,发现积极的和有意识良好方式对人的心理健康极有价值。诸如 1、表现出积极幻觉;2、从消极事件吸取积极的意义;3、应用幽默、信念、意志应付困难;4、不钻牛角尖;5、用适合的方式进行社会比较。所有这些,均能够减少了紧张并促进了心理健康。因此,理解人的认知差异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这种研究途径为实施积极的心理调控与干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向和可行的策略。
在过去的近1个世纪里,心理学主要研究消极心理,并发展出正常与病态的标准,那么,积极心理学是如何看待心理健康的呢?Salovey等(2000)对消极心理学研究模式进行了反思,指出:过去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消极情绪如何促使疾病的发展,而没有关心积极的情绪如何增进健康。积极的情绪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是一个众所周知但心理学却研究甚少的主题)。他们认为,积极的情绪具有更好的预防与治疗效果,这里,既有直接效果-促进人体免疫系统发展,也有间接效果-增强心理统摄、社会资源利用、健康行为促进。他们的系列研究证实了乐观与希望能够有效的增进健康。
    Shelley Taylor及其合作者认为乐观信念能够保护人们免除疾病,例如,在AID疾病研究中发现,乐观者病理症状更晚出现,生存期也更长,乐观者更可能寻求良好的健康行为与社会支持,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够防止疾病的发生。Taylor的研究思路对于预防与改善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George Vaillant(2000) 认为:没有人能够在一生中都没有痛苦,都体验快乐,但积极的心理适应会渗透于整个人生。根据大量的成年群体研究,Vaillant总结出成熟防御的贡献,利他、升华、压抑、幽默、期望这些机制会产生成功与快乐,他的基本观点是成熟功能、创造性、积极的行为适应。这些研究均认为,促进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的科学、合理目标。但尽管同样是研究心理健康,其视角与目标和消极心理学是大相径庭的。积极心理学是强调从正面而不是从负面来界定与研究心理健康。他们更关注注重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而不是消极的心理疾病的矫正,他们认为,心理学的注意力应该放在人类积极的层面,而不是消极层面,这样会产生更有价值的知识,并拓展心理学的应用范围。
• 三、 积极心理学:未来态势
    积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完善的心理科学体系,倒不如说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处女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积极心理学羽毛渐丰,终于与消极心理学分庭抗礼,并进而取而代之,成为现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但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建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应用,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
    首先,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 第一个研究方向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Daniel Kahneman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义,快乐等等,正如Diener(2000)所言: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在我国,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这反面更有待开拓;第二个方向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着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研究途径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自尊、自我组织(Self-organizing)自我定向(self-directed),适应(adaptive entities),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第三个方向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发展着的社会背景(Milieu)建沟着人的素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与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环境孤立的研究积极心理,必须在社会文化生态大系统中考察。
    其次,发展积极心理学研究技术。 积极心理学不仅需要良好的愿望、信念、激情,它更应该也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技术理解人类复杂的行为。积极心理学就其思想源头,与“第三思潮”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着很深的渊源,人本主义对壁垒森严的临床心理学和行为主义提出了挑战,为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但人本主义由于没有实证科学的积累而限制了其的应用与发展。现代积极心理学则是以科学的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研究体系,它强调与崇尚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统一。同时,也强调对消极心理学的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有着很深的历史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有义务和责任继承和发展消极心理学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分类标准,标准化测量工具,严密的实验设计技术,以及卓有成效的心理干预技术,并服务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同时,积极心理学在过去几十年中,也积累与创造了众多的研究工具与干预技术,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因此,必须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实证的统一,技术继承与发展创新的统一,从而建构富有价值和效率的积极心理学体系,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人类与社会。
   第三,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 积极心理学以促进人类发展为己任,它认为,心理科学应该理解人是什么以及人可以成为什么?心理学不是静态的、封闭的研究体系,从本质上所说,它必须肩负起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已经超越了学科发展的范畴,而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当代“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认为:以人为中心的多目标、多方面的发展观,取代以物为中心的增长观。发展是为了一切人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根本动力,离开了人的发展,发展就无以为继,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生活标准在提高,但生活质量并不一定同时在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满足感、创造力并不一定同时在提高,在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全球性的精神危机、拜金主义、纵欲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精神空虚、信仰危机等,因此,阿玛达尔?森指出,经济发展并不能自然而然给全体社会成员带来生活质量的改善,对经济发展的最终检验,不是普通的物的指标,而是人的发展程度。
    发展的状态不仅是一种物质状态,也是一种精神状态。因此必须提高人的能力、选择与贡献。自觉克服现代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重建人类的新人文精神,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时代对现代心理学提出的新课题。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性中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关注正常人的心理机能,将导致心理科学对人性更科学的理解以及更有效的干预,从而促进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良性发展。积极心理学的崛起,使得心理学家能够采取更加开放的姿态,并把注意力转移到人的潜能、动机、能力、幸福、希望等积极品质上来。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级关怀。在这里,心理学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技术领域,而是一个富有激情同时又理性严谨的新型学科,所表达的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高瞻远瞩地指出:“人文关怀是21世纪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必由之路。”因此, 还是Deci和Ryan说的好,积极心理学崛起,不仅仅是寻求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而且是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而且也是更广泛的人类福祉,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研究的一部分。而Diener E(2000)也充满激情的宣称:“社会必须与重视经济一样,重视主观幸福感:对幸福感进行追踪、理解与研究,并肩负起教育大众的责任,科学地理解生活质量并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因此,积极心理学,其理念、其行动,势将会对现代心理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心理科学更加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应用,并卓有成效的开辟人类通向光明,造就幸福的阳光大道。

推荐资讯
更多优秀导师
  • 梁宇颂(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

  • 陈韵莲(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李贞(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李虹(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